作者:圖靈天宜 ? 2017月09月15日
近日,俄機器人逃跑事件備受關注。從心理學角度來講,該新聞的爆點在于它引發了人類內心深處最為恐懼的失控感。
這個機器人因多次試圖從試驗場逃跑而出名。其中,2016年6月該機器人逃離試驗場進入城市,在電池耗盡之前走了大約50米。
Promobot公司的服務機器人可以擔任萬能助手、管理員和人群密集點助手的角色,其功能包括溝通、識別以及擴散宣傳材料。該產品最主要的優勢是高度的智能、龐大的俄英中三語語音庫。除此之外,它的身份識別能力很強,能判斷性別、年齡、心情,并且能提供識別對象的統計數據。
面對人工智能該何去何從
人創造了機器,而機器終將做到脫離人的控制而工作。例如機器人,通過安裝程序使其具有了人的意志,甚至于超脫于人為其賦予的意志產生活動。另外前段時間浙江無人超市一度一起人們關注,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趨勢下,你如何選擇才能跟上步伐?
目前,大批量的人投身到互聯網以及IT行業的開發潮流中,因為這是大勢所趨。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科技,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人工智能的掌控者,而不是被它所淘汰。
我們應該特別注意保護和鼓勵下一代的想象力,因為這將是人工智能來臨之后最為難能可貴的品質。對于我們自己,則也應該像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一樣,“一生保持著聰明的小學五年級男孩那種瘋狂的熱誠和強烈的好奇心”。
未來很可能有這樣的場景:我們只看到一個或者幾個人,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操縱著若干臺計算機,并在必要的時候進行些許相互溝通。今天這種場景只有在高度自動化的工廠中才能看得見,而未來,這種工作模式會出現在一間辦公室中。而那幾個人并不是機器操作工人,而是各個部門的主管,只不過他們管理的不再是具體的人類員工,而是具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。
人類會逐步地打破學科間的界限,而人工智能將會非常習慣于在某個垂直領域發揮作用。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學會接納和欣慰于自己的工作被機器做得更好,而不是抱殘守缺于多年積累的“技藝”。我們必須要適應做個多面手,并教育下一代追求更為寬廣的思維和眼界,而不是滿足于擁有“一技之長”。
在商業領域,我們可能既要懂設計,又要懂研發;既要懂生產,又要懂質控;既要懂營銷、又要懂銷售;當然,最重要的是必須懂互聯網、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運作機制,這樣我們就能夠跨界去處理問題,因為我們的“手下”可能都是一群專業度極高的機器,作為“上級”,我們只需要讓它們“理解”要達到的綜合目標即可。
簡而言之,人工智能負責在給定模式下完成任務,而人類要依靠跨界思維定義這個模式。為此,我們需要保持學習的能力,不斷地升級自己的認知模式,以符合這樣的要求。
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擔心,其實是庸人自擾。人工智能因為他的高智能,因為他的太精確,而人類最重要的部分,是陰陽磨合的部分,是追求無知的部分。意識決定行為,但是意識背后的潛意識是更加本質地影響著我們人類的意識,雖然這個潛意識是無形的、隨機的、隨意的,是無法計算和統計的?!?/p>
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共進
人工智能在近幾年發展迅猛,并已經悄然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,除了會下圍棋的AlphaGo,還有幫人快速查閱手機信息的siri蘋果手機智能語音助手,會寫詩且已經出版了詩集的微軟小冰等等,都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。不可否認,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,改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?!督饎偨洝吩疲骸斑^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”,未來我們要展望,但更要活在當下,不管世界怎么變化,我們都應該如如不動,回歸內心,開發自身本源的鮮活智慧,發揮我們自己的優勢,不斷提升自己生命的溫度。
換一個角度來說,目前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的瓶頸還是人才。一類是那些能真正理解并運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工程師,另一類則是有創新意識和商業頭腦的人才,能有效地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更廣泛地應用,華軟更多關注的還是如何去培養這類的人才